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要吃,日復一日,餐復一餐。

人生一副臭皮囊,全球首富抑是升斗小民如我,也是米茶油鹽填到肚腹,

 把自己吃的像隻青蛙鼓起肚子,滿意的嘓嘓叫。

 

 吃,是亙古的活動;文明越是新穎,未必有利於吃。

 越不文明便利的地方,往往吃的比較好。

蔬菜是自家園裡種的,要不山邊溝渠野菜掐一把回家川燙。

肉類也是自己野放的雞鴨,要不溪裡摸些魚蝦,山上打些野味。

 

我已幾年不吃雞肉, 因為買不到真正在地裡啄食成長的土雞肉。

訪鄉尋根之旅途中,車經湖南常德市,下車參觀博物館。

 那時已經11點半,接近午餐時間了。

走進大門聞到一股香氣,一種童年時期「灶腳」的氣味。

 

           

 

我定站在路邊,癡癡的望著這個露天廚房,真想跟她分一碗飯菜吃!

 

那是博物館大門邊賣一些不起眼的小玩意兒,飲料零食的雜亂攤子。

路上大大方方就一座燒柴的爐子,坐著一個上年紀的炒菜鍋,

倚著一把扭傷的鍋鏟,鍋中正爆香著蒜頭炒苦瓜。
柴火味夾著菜香,那是記憶中瓦斯還未普及的年代,
 家家戶戶廚房或廊下飄出的炒菜香。

(我猜那塊燒火的木柴應該質料極好,否則怎有一股令人舒暢的香氣?) 

 

  看她炒完苦瓜,

  接著炒絲瓜,舀點兒爐邊的小桶子裡的水悶煮。

 

 

  簡單克難的「流理臺」有一碗已經煮好的酸豇豆。


 

 

  雖然簡陋,整治的有條有理。

 

   

   一把菜刀,一塊砧板,就是廚房,一樣香氣撲鼻。

 

    

 炒完菜,端進屋來,捧著一大碗白飯,大娘她顧著攤位,吃起午餐。

 

   

     吃午餐的時間,爐子沒閒著,正好燒一壺開水!

 

  再窮,也要吃飯!

  傳統名菜的起始幾乎也是窮人乞丐吃出來的:

  原名叫化雞的富貴雞,麻婆豆腐,西湖醋魚,

  法國的馬賽魚湯,原是窮漁家把賣剩的零碎海鮮燒成一鍋。

 台南的度小月也是窮人家麵攤子,好填補不能出海打魚的連綿風雨天。

 台東杉原麻糬阿嬤住的房子低矮破爛,麻糬皮卻Q糯入口。


 

  山野出身的父親常料理野味讓我們驚豔。

 夏天放學回來是一鍋蛇湯,清甜甘美似鮮魚。

 冬夜一爐香噴噴的紅燒狗肉,分給左鄰右舍,連我便當都帶狗肉。



 

 記得幼時放學回來,匆匆吃過飯又要趕晚上630的補習課。

 母親也才下班,也是急忙升起爐火,煮晚餐給我吃。

 

 往往菜才上一道,我已經端起飯碗吃起來了。


 

 印象中常吃炒茄子。

 炒茄子油要下的重,起鍋前到院子摘幾片九層塔丟下鍋。

 亮紫油光的茄子,又軟又燙,白飯也燙嘴,心又急著快吃,怕遲到。

 就這樣吹吹呼呼的扒飯,熱飯熱茄子的香氣,惹我想多吃幾口,

 

 但又要急著去補習,我要考一百分,

 我要我的成績也燙手。

 

 

 

 等我有經濟能力,家裡請人做飯,

 

 我只有口頭交代做法,並沒空在灶旁一一「監廚」

 這道熱炒茄子,歐巴桑總是教不來這道菜。

 

她們不敢相信炒茄子要下這麼多油,才能保住茄子的紫色與熱氣!

 

 想要回味,只得抽空,穿上圍裙示範炒茄子。

 

 

想想自己斥資萬金,手工打造的廚房,櫥櫃上有各式先進電器烹調設備,

 

各式大小刀具十幾把,(最近還添了切麵包刀,名牌牛排刀。)

 

 做出來的菜,卻沒有這位湖南大娘的香氣,

 

 那種令我癡迷的原始窮困香氣。

 

 

 

   

 

 

 

  新書出版: 窮中談吃   舒國治 著   聯合文學

 

   封面書名"窮中談吃"是國父孫中山墨寶集字而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