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源幽谷、登仙橋、美蘭劇場型河階、小馬隧道】
若你要來泰源幽谷,強烈建議要循「小馬隧道」進入,
方可體會陶淵明「桃花源記」筆下所形容:
「……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的浪漫情景。
※小馬隧道:原名「小馬埤圳」,建於昭和四年(1929年),
原是一條灌溉用的暗渠,後來為了改善泰源地區交通,
日人強迫阿美族人勞役將暗渠擴大開通為人車可行之隧道,
於昭和七年(1932年)完工。隧道高3.75公尺,寬約3.5公尺,長約 230公尺,
為台東境內僅存日治時期的隧道,民國91年列為歷史建築。
※泰源幽谷:位於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的過渡地帶,綿延四公里,群山環抱,
馬武窟溪河切割侵蝕作用,形成峽谷地形,日治時期稱之「昇仙峽」,
峽谷高峭,層巒疊翠,水質清澈,美景天成。
幽谷山腰的泰源國中也出了幾位名人:
柏林影展最佳導演林正盛、棒球國手張泰山、海角七號的男主角范逸臣。
※ 登仙橋:探尋泰源幽谷必先踏上登仙橋。
登仙橋民國四十二年時原是一座拱橋,架在「昇仙峽」上,造型優美,
直到民國八十八年新登仙橋啟用後,舊橋改為景觀橋,設立「登仙橋遊憩區」,
供遊人遊賞。
登仙橋臨靠山壁,晨昏會有大批台灣獼猴下山覓食,甚為可愛,
可惜遊客不懂野生動物習性,常拿食物餵食野猴,
已經造成猴群爭向遊人奪食的危險畫面,籲請各位遊客到此千萬別再餵食,
唯恐散播狂犬病毒。
※美蘭劇場型河階:
馬武窟溪的上游北溪,河階眾多,曲流發達,在美蘭村形成環狀階面,
稱之「劇場型河階」,隨著農作物不同顏色生長,肉眼可觀察到四到五階,
是個活的戶外地質教室。
美蘭、北源村盛產晚崙西亞、大白柚,多汁香甜,遠近馳名。
↑ 進入北源村的小水泥橋
北源國小出版「北源上河圖」一書,曾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