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唐 ‧杜牧
過了八仙洞風景區,特別來尋覓這座橋:樟原橋。
三座橋梁一起平行橫跨一澗清溪,八十年了,玉人要站在哪座橋頭教人吹簫?
樟原橋建於1937年(昭和12年),以三個拱形橋墩架在水母丁溪中巨石上。
橋寬4.1公尺,長51公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砌卵石,欄杆為砂岩,造型優雅。
1986年(民國75年)東海岸省道臺11線改善,
同年5月在樟原橋東方另建雙向二線道新橋。
1998年省道臺11線拓寬,同年8月在東方在再建雙向四線道(二快二慢)新橋。
交通被新橋取代,舊橋仍作為景觀橋。
目前三橋並立於水母丁溪上,是罕見的三代同堂。
交通部觀光局東管處在舊橋北側設置樟原橋休憩區,以利遊客駐足觀賞。
(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局東管處)
有一位男同事,他的名字裡有一個「章」字,
他說他就是樟原人,是一位阿美族田徑健將,
他的二百公尺短跑秒數在台灣區運締造的紀錄維持了16年才被打破!
他也說過小時候的趣事,若是想要吃牛肉,孩子們就故意把牛隻推下樟原橋下。
後來我們都離開那個學校,各自轉往不同的學校發展,去年卻驚聞他猝世了。
後來在一則體育新聞裡看到有位選手征戰各地馬拉松,
紀念他的教練,(就是我這位飛毛腿同事),
戴著教練的號碼牌一起跑,每場半馬都是跑第一名。
走上老樟原橋,水母丁溪流向太平洋,
怎麼看橋下的溪水翻起的水花都像他愛說笑的白牙,
跟我們一起吃飯時,大口的咬辣椒;
校慶運動會時他穿條短褲,跟學生一起跑兩百公尺,兩條長腿輪流踢出一輪滾圓。
老樟原橋都還在呢,他怎麼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