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南迴小米工作假期(一)~入村
小米古代稱「梁」、「粟」,《楚辭》中也以它作為主要的祭祀供品。
詩聖杜甫〈贈衛八處士〉詩中名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杜甫煮的就是小米飯。
唐朝小說《枕中記》說的「黃粱一夢」,也是原住民煮的小米飯啊。
山林的獵人排灣族以小米為主食,多樣且精彩,
種小米、吃小米、釀小米酒、小米祭祀祖靈、吟唱小米歌曲;
以祭儀、舞蹈、歌謠、神話等方式,祖先文化隨著小米代代延續下來了。
砌石牆已經完工,我們進來小米田裡幫忙趕鳥雀。
歷坵社區總幹事杜佩玉特別為我們介紹竹製「趕鳥棒」。
說真的,小米成熟時,麻雀瘋狂,小米田主人快抓狂!
主人把竹竿從中剖開,像個夾子,
揮動竹棒,打擊竹片發出聲響來趕飛鳥雀。
這也是祖先的智慧。
( 現在也有用放沖天炮嚇鳥,或是蒐集可樂等錫製罐子串成一條,然後拉動繩子撞擊瓶罐發出聲響,嚇跑鳥雀。)
杜爸爸是小米達人,默默的種植小米。
因為小米有17個品種,他怕小米品種消失,所以他不以賺錢為考量,自己認真種植每一品種小米,
目的就是希望永續保存小米品種。
廢棄的歷坵國小成立小米教室,杜爸爸就是最佳主講人。
他的國語雖然不輪轉,但是字字珠璣,句句懇切,值得我們學習。
接下來,杜爸爸要教我們搗小米。
兩個人一組,面對面,男生用一隻腳抵住木臼,
女生兩腳併攏,不可以開開,聽說會被老人家罵。
雙手上下握緊木杵,兩人有默契地將木臼裡的小米舂搗脫殼。
。
脫殼小米後,便要倒在籮筐裡使用巧勁將小米殼吹出,
那就是技巧了,大家都手忙腳亂,掉了一地的小米,哈哈!
嘿嘿~~ 結束一天的小米課程,來張大合照歡樂歡樂~
小米教室前的洗手台,以排灣族的陶壺設計。
兩邊山陵是中央山脈,山谷流水是金崙溪,歷坵村的位置在其中。
深具愛鄉愛村的傳承意義。↓ !
↑ ↑ 魯拉克斯~歷坵部落的風雨活動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