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沒有雨紛紛,遊人來台東多如牛毛,
山顛水涯趴趴走,嚇得我乖乖躲在家裡防疫。
做什麼好?
就做春捲。
中國古代祭春神要用「春盤」,春盤即是五辛盤,都是春天裡冒出的蔬菜。
想像中祭壇上有一個大圓盤,
排放大蔥、小蒜、綠韭、芫荽、芸苔,嫩嫩綠綠,又香又美。
春盤可能就這樣,慢慢演變成今天的「潤餅」,
或是把春天捲起來的浪漫「春捲」。
(春捲,台灣人說「潤餅),長一輩的人會加一個動詞組:潤餅搞。)
也可能是網路同溫層的渲染威力,感覺昨天做春捲的家庭特別多,真好!
(吃當地,食當令,健康吃到飽,就是我們慢食運動強調的精神喔!)
家母曾為潤餅訂下規矩,說是要含潤餅皮在內,桌上要擺滿十二道菜:
滷肉絲、煎蛋絲、豆芽菜、韭菜、炒芹菜、炒蒜苗、炒高麗菜(去除中心粗梗)
紅蘿蔔絲、醃大黃瓜、豆干絲、花生糖粉、潤餅皮。
記得小時候,廚房裡有個小缽,專門磨花生粉,花生是要自己炒的,
記憶裡總是要搶磨花生粉的工作。
家母年事高日益體衰,已是廚房退除役官兵,做春捲的大事只能兒孫輩扛起,
花生糖粉購自市場,糖粉太甜,花生粉太細,嚐起來有夠俗氣。
十二道潤餅餡兒我也稍為修改,多了皇帝豆、麻辣滷牛腱、麻油拌大麵,
目的是想給味覺多點層次,醃大黃瓜和炒蒜苗便捨去了⋯⋯
幽默大師林語堂的次女,林太乙(讀者文摘中文版主編)也曾這樣形容潤餅:
「像是手裡捧著白紗包著的禮物。」
她說的白紗就是潤餅皮吧!
沒有潤餅皮包裹,那什麼都不是了。
因此在清明節前兩天,市場內賣餅皮攤前大排長龍,
店主跟我說,凌晨一點老師傅就來打麵糰了。
果菜批發市場內有一家春捲皮攤,一年365天都賣,
但是在清明節前一天可是24小時營業不打烊,一家人兵分三組:
擦皮、秤重、收錢,分工合作,手不停歇。
(今年臉上多了口罩防疫,謝謝你。)
做春捲皮,目前還未發明機器製作,全是手工活兒。
說真的,我好想去學做春捲皮,
一技在身,勝過家財萬貫嘛!是不是?
#做春捲才能秀出平日愛買碗盤的功力
#應該再添購方型的盤子才不佔空間
另外一個清明節的傳統美食就是艾草做的「草仔粿」,
也有人用鼠麴草來做粄,裡面餡料用蘿蔔絲碎肉炒得香香的包起來上籠蒸。
草仔粿墊底的是柚子葉,鳳林客家媽媽的堅持。
可惜目前我在台東看到的草仔粿,都是用塑膠袋包著蒸,
健康堪虞,令人失望!
現代人偷懶求快速,真是痛心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