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慶端午。
五月是夏季之首,亦有「毒月」、「惡月」的別稱,
炎熱夏季蚊蚋孳生,易於流傳瘟疫疾病,
因此民間就以插菖蒲艾草、配戴香包、飲雄黃酒、喝午時水等各種儀式,
達到除瘟辟疾的目的。
關於「午時水」傳說的由來。
當年鄭成功佔領台灣,端午節時,部隊剛好行到大甲鎮的鐵砧山,
卻苦於找不到水源。於是鄭成功在中午午時時分,將配劍插入地下,
拔劍後湧出陣陣的山泉,於是以「劍井」命名。
而裝午時水的容器以瓷、瓦或玻璃材質為佳,取回後置於陰涼處,
可經過數年依然清澈甘美不易壞。
古書上亦有「 五月五日 午時取井沐浴一年疫氣不侵」的記載。
諺語說:「洗午時水,無肥亦水(美)。」、
「午時水飲一嘴,卡好補藥吃三年。」
〈以上文字引自網路 )
住在鄉村經營有機農園的舅媽猶有古風,
端午節那天中午接了一桶山泉水,放在院子裡用日頭曬的暖暖的,
把小孫子剝的精光泡在據說是不知洗過多少孩子的骨董浴桶裡,
希望遠自美國返鄉的小幼孫來個午時水SPA,洗得水水的,無病無災。
小男孩清瘦的身軀,純真的眼神,雙耳垂滴著午時水,
逆光閃著小水鑽,令人好生羨慕憐愛。
孩子就是孩子,可以自由天體躺浴在山谷間的菜園子裡,
享受西洋文化裡沒有的午時水浴。
接受西洋教育的小男孩會記得2010夏天返鄉的一泡午時水嗎?
那古老的傳說和外婆的祝福。
特以攝影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