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藏丘壑,城市不異山林;興寄煙霞,閻浮有如蓬島。
~張潮˙幽夢影
前情提要: 南禪寺
南禪寺裡隱藏著一座被京都人稱之為「生命之水」的老工程:
水路閣,琵琶湖疏水道。
明治2年(1864)日本遷都東京後,京都的經濟就開始大幅衰退。
明治14年(1881)就任京都第3任的知事(市長),北垣國道,
為了復興京都的經濟,提出了引取琵琶湖的湖水資源,
作為水車動力、行船、灌溉、輾米水車、防火、飲水、衛生
等等的疏水工事計畫。
花了四年時間,結合了京都市政府、滋賀縣水源、下游大阪府相關單位、
田邊朔郎技師、嶋田道生測量師技術團隊、上下京聯合區會、
全體京都市民共同商議,凝結出一股「不退讓」的決心,
明治18年8月(1885) 開始動工!
明治時期的疏水工事都是當時最先進的土木技術。
開鑿大津山科間的「第一隧道」,長2.436公里,最為艱困,
遭遇硬岩和湧水的挑戰,沿線的民眾都驚異的目睹這艱難工事。
開工的四年八個月,明治23年4月(1890)動用了四百萬次勞動者,
花費125萬多元的莫大費用,
完成了從琵琶湖的大津至京都鴨川落合11.1公里 的疏水道工事。
明治21年(1888)疏水工事途中,田邊技師、高木文平調查委員
取經美國科羅拉多州阿斯卑的銀礦山水力發電廠,
返國後改變計畫,於「蹴上」建造了日本第一個水力發電廠,
內有世界最長的インクライン incline 動力源。
支援京都街道的路燈,地面電車的行走和京都現代產業進步化。
這條疏水道是京都歷史進步的根底、百年接續的命脈、街市的活泉,
難怪京都人稱之「生命之水」。
之後,明治27年(1894)9月,延長27公里 ,開通至伏見區堀詰町。
近江、北陸至大阪的商旅物資貨運水路完工。
明治45年(1912), 漸漸地,京都三大事業「第二疏水建設」、
「蹴上淨水場創設」、「道路擴築及市內電車軌道鋪設」完成後,
造就了京都的基礎建設雛形。
↑ 小學生來校外教學,認真寫著「學習單」 。
一位同學在小溝裡發現一隻螃蟹,全班圍過來尖聲高叫:
かに~かに~
他興奮的叫成「卡捏~ 卡捏~ 」
連續的紅磚拱牆,非常適合拍照取景,
可惜當天太陽躲躲藏藏,短暫的光影叫我措手不急呀!
改編渡邊淳一的情艷小說「愛的流刑地」電影,
以這個拱形水路閣做場景,
「愛我就殺死我吧!」
↑「愛的流刑地」劇照
電影裡大膽性愛的不倫鏡頭,走在這艷麗的水路閣秋色裡,
不禁打了個冷顫......
水路閣 交通: 京都市巴士5號
地下鐵東西線「蹴上」站下車
南禪寺 內 參觀無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