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過明石大橋坐花椅子看海之教會
日本瀨戶內海大大小小有兩千多個島嶼,星羅棋布像似人間仙境一般,
但是隨著人口結構老化,年輕人外出就業,小島人氣漸漸荒蕪。
有鑑於此,小島所屬的四國香川縣為了活絡地方產業經濟,邀請各國藝術家與本地藝術家,進行各種藝術創作來招引旅客觀賞。
西元200年就已經舉辦一次,我來參觀的即是3年後的「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2013」,作品非常豐盛,散佈在14個島嶼裡,吸引遊客萬千,從高松港買票的人龍蜿蜒就證明了我這一趟藝術之旅是值得高度期待的~~
由高松港搭船到小豆島的土庄港,港邊及矗立著「太陽の贈物」作品。
由南韓藝術家崔正化創作。
因為小豆島遍植橄欖樹,為最大的經濟作物,所以他的作品就以橄欖葉為創作的原型,葉片上請小豆島的學童寫上一句心願,然後結成環形,可惜葉片上的話語都以片假名寫成,我閱讀起來非常吃力,無法為各位一一解讀。
↓ 遇到一位獨自旅行的日本姑娘,願意跳給我拍,跳出陽光意象,她也貼心的邀我兩人自拍合影。
↓ 小豆島之光
「小豆島之光」是我此行必要朝聖作品之一。
說她是小豆島之光還不如說是「台灣之光」,作者是來自台灣的藝術家王文志。
王文志,出生台灣嘉義,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美術創作研究所。
他的類似作品有些在嘉義、日月潭和台北花博都有展覽,但是在小豆島山谷間的這一個作品最是巨大宏偉,令人咋舌。王文志率領他的藝術團隊14人,再邀集當地中山村的村民,上山砍集6000根竹子,大家通力合作完成這個竹編巨作,作品當中還埋藏LED燈,當夜幕低垂,紫紅色橙黃色的燈光亮在蒼鬱的山谷中,稱之「小豆島之光」。
↓ 小豆島也以「棚田(梯田)」聞名,初春與秋收季節去鑑賞,
畫面應該更美~~
王文志也說,他的作品「歡迎孤獨的靈魂進入。」
↓ 進入竹編的通道,以為自己將要走進異次元般的幻覺呀~
↑ 王文志大量使用編織手法,再現台灣五、六O年代的集體勞動記憶和經濟生活模式。除了對都會文明中,資訊流竄的逆向思考,也探詢民間土地裡各種包含地域、草根、非知識等源源不絕的活動力。
↑ 進入小豆島之光主體建築要付門票日幣300元。↓
「受付」日文漢字的意思就是在這裡收錢,哈哈。
雖然野外天氣炎熱,「一望山多竹,能生夏日涼。」但是竹做的圓頂內很通風,坐在平台上好舒服呢! 我當然忍不住,也學學小寶寶躺下來仰望竹縫裡的青空,摘下太陽眼鏡歇歇腿。
↑ 這裡或坐或躺,透過竹縫、窗口望出的天空,涼風習習,饒富趣味~↓
「人與自然對應關係」是王文志長期探討的重心。
巨大藤竹似神經、血液、脈絡般,流瀉分布在不同自然、建物的表層上,分別以騰空、席地、穿梭等角度,出現在各種室內外展覽場域。 當我們身體進入這些網罩中,隱約被挑起各種感官~~ 嗅覺、視覺、觸覺,喚起逐漸退化的人體器官。
看似簡單的竹材,卻做得異常牢固、平穩,幾個轉折之處,
施工更是細心堅牢~~ 公共藝術馬虎不得!
↑ 用人體來做比例尺,就可知「小豆島之光」可不是浪得虛名呀~~
看似紊亂,卻像人體千萬條神經,枝枝可循。↑
↑ 圓形主體各面留有窗口,室內室外皆可探頭張望~~
↑ 竹枝編織韌性十足,看起來血脈賁張~
這個通往異次元的入口,還是小心為上呀~
↑ 遊客人多時,可從這個出口逃逸~~
( 從山腰公路走下來,前胸後背濕透,簡稱濕背秀!)
藝術家王文志曾有長期山居的經驗,深刻體會人類與自然共生的天命,
他所創作的大型地景藝術特別懾人心魂。↓
山野間的巨型竹編「小豆島之光」你覺得看起來像什麼?
我覺得像一隻巨蟒捲伏在山谷之中。
↓ 果真~~ 有警示牌喔~~
↓ 從小豆島的土庄港口就有公車直達小豆島之光展場,
不過要沿著田間農路走下去,也要算準車班時間走回公車站牌喔~
可惜晚上的公車跟我要搭的返回船班不配合,
無法觀賞夜間照明的「打燈秀」,甚為遺憾!!
↓ 小豆島的梯田號稱「千枚田」,連天皇都來觀賞,這一小段不算什麼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