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烏尼囊,布農族語意:感謝,感恩;

  受惠他人,無言以對,僅以「烏尼囊 uninang」表示。發音時,重音放在最後一個音節 nang。(資料來源: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滿懷感謝的布農族王美華,原來和青梅竹馬的老公在梨山種茶,卻遭遇颱風災害,阻隔梨山的交通,影響了他們的經濟發展,遂回到故鄉~台東的延平鄉找尋出路,也幸運地尋回了自己的根。

    早年的美華總是隱藏自己是原住民的事實,回到故鄉後,才逐漸找回布農文化的自信,她向部落耆老積極請益學習,身體力行,雖然跌跌撞撞有挫折,但也是滿心歡喜,懷抱感恩的心情成立的「烏尼囊文化工作坊」,立志傳承布農族的文化,進而成為推廣中心。

17

 

    布農族靠山吃山,飲食是傳遞文化的重要元素,美華在尋找祖先傳統的菜餚時,經常聽到父親與族人合唱「八部合音」,被豐富醇厚的歌聲感動不已,刺激她創作這套祖先的菜餚食譜,有八道菜,以「懷念父親的八部合音」為食譜設計發想,參加第三屆「一個人的產地餐桌」比賽,獲得「最具在地文化特色獎」!

 

    來烏尼囊用餐,人客我們可不是坐下來張口便吃喔,那可要一入門就要接受布農族的「戶口調查」文化洗禮。

說是「戶口調查」,其實就像是漢人提親時的「問名」。

      因為布農族群散居各個山頭,各部落雖有互相通婚,但是山路阻隔,通訊不便。若青年男女兩人情投意合,男方到女方家提親時就要以「報戰功」的方式,互相詢問對方來歷與祖先姓名,若發現已有親戚血緣關係,那只好掉頭就走,談不成親事了。

     所以我們站在烏尼囊門口,美華就拿著一杯小米酒,一個一個呼喊,問客人從哪裡來的?叫什麼名字?旁邊的友伴都也像合音天使般跟著大呼小叫,把身體裡的汙濁之氣喊向天空,全身好舒暢!

  2

    ↑ 美華夫妻以布農族「報戰功」的方式歡迎貴賓到來。

 

     然後美華和老公兩人合力秀一段搗玉米的功夫,因為玉米是旱地農物,是布農族主食,要把玉米的硬殼搗去,好煮成玉米飯給我們吃。

   26

 

 

   7

        ↑ 如此反覆將玉米硬皮篩過三次。

 

 

          3

 

 

6

     在炊煮玉米飯的同時,我們乘坐美華的法拉利四輪傳動戰鬥車,來到山上菜園挖地瓜、芋頭。菜園位於半山腰,石礫與紅土夾雜,看得出人工斧鑿的痕跡不多,真的是布農族友愛山林的園地。

  9

 

  10

     美華的腰腿精實,頭背籐籃,爬山摘果如履平地,布農婦女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美德都在她紅撲撲笑盈盈的臉龐中展示,要我們這城市肉咖羞愧不已!

11

 

13

 

12

 

14

 

15

    烏尼囊工作坊是用傳統工法搭建的竹屋,陳設著自己蒐集的族人記憶物品,石桌上也擺上了布農族風味的美華料理,樸實無華,像極了山上的住民毫不矯飾的誠懇,台語俗諺也說:「誠心請客,喝水也甘甜。」

 

23

  ↑糯米小粽、小米鹽魚飯、玉米飯、刺蔥水煮雞、炭烤地瓜芋頭、烤肉、樹豆排骨湯、龍葵花生湯,最重要是自釀小米酒啦!記住要說「小米露」喔!要不然會有麻煩滴~ ~ ~

 

25

 ↑ 懷念父親八部合音的烏尼囊大餐

 

 

24

 

 烏尼囊工作坊(要預約)

  地址:台東縣延平鄉永康村泰平路五鄰82號

  電話:(089)550730   0933-495-730                  

 

 

16

   ↑ 美華的菜園,天真自然。↓

 

19  

     ↓去美華的菜園的途中,有一棵列入縣內珍貴老樹保護的茄冬樹,推算有約六百年高齡。美華說她在小時候,(民國57年)一場大颱風造成永康村中大水災,村中居民都躲在這棵老樹的樹洞裡。

 

20

 

 

                          21

 

 

 

 

8

    ↑ 山村的小教堂,右轉上山經過老茄苳樹,美華的老菜園,

     可以遠眺都蘭山。↓

 

22

 

  

   ↓ 2015新上任的台東縣觀光處長江慧卿小姐(右),我們寄予重望。

    致力推廣「餐桌上遊縱谷」的津和堂負責人郭麗津小姐(左),已連續辦理三屆「一個人的產地餐桌」比賽,發掘縱谷地區值得推薦的好店家。

 

1

 

 

 

18

4

 

 

 

 

    

以下是有關八部合音文獻資料參考

布農的天籟~八部音合唱 Pasi but but 祈禱小米豐收歌

Pasi but but (祈禱小米豐收歌)是因過去布農族傳統的社會生活,一切的農耕生息,幾乎都仰賴自然界的生循環,農作物的豐收,才能糊口生存下去,故在豐收之際,不忘記上天的恩澤,故用具體的行為(歌唱與祭儀)來表達對造物主(上天 dihanin )祈求,以換取恩賜豐收的回應,因此在每年整地完畢到播種之前,就運用一套非常嚴肅的祭儀,透過 Pasi but but 的集體頌讚,把布農族人的心願與祈求傳達到 dihanin 。由於要嚴謹敬畏不能隨便,故也有不少的限制與禁忌( samu ),用最虔誠的心情來唱。

 

  針對 Pasi but but (祈禱小米豐收歌)的這首祭歌有許多不同的看法:

布農族人傳統的看法:演唱 Pasi but but (祈禱小米豐收歌)必須有下列的情行才可參加:

成年男子 8-12 名,這些男子在族群中必須是成功的男子(有狩獵、出草、家庭)者。

分成四個聲部進行 Pasi but but ,有高音( mahusngas )、 manda (次高音)、 mabungbung (中音)、 langngisngis (低音)

5

 

 

 

 Taiwan人事地物說明
布農人在音樂上也發展出相當複雜的和音唱法,以配合祭禮的進行。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寄至聯合國的文教組織,當代的知名音樂學者聽了之後,驚訝於古老的部落為何會有如此繁複的和音,當時西方的音樂學家認為音樂的起源是由單音、雙音而發展至和音的理論也不攻自破,從此重寫了音樂起源說的論點。

這首歌是以多聲部和音唱法,從低音漸高,一直唱到最高音域的和諧音,以美妙的和聲娛悅天神,同時也依此判斷當年小米之收成。為了祈求小米能夠豐收,布農族社裡的男子圍成一圈,一起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族人相信,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纍纍。因此,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歌聲一開始,其實只有四部合音,但當音域高到某一個層次時,音軌出現了八個不同的音階,因此被世人稱之為「八部合音」。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音方式,堪稱是世界音樂的瑰寶。

(資料來源:台灣TOP100)

      

 

布農人不但祭儀的繁複,在音樂上也發展出相當複雜的和音唱法,配合祭禮的進行。早時西方音樂學者認為音樂發展的程序是由單音複音而至和聲,至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 寄交聯合國的文教組織於年度大會上發表,與會學者聽了之後,驚訝於古老的部落會有如此繁複的和音,因而重新審視音樂起源說的論點。

 

這首歌是以多聲部和音唱法,由低漸漸上升,一直唱到最高音域的和諧音,以美妙的和聲娛悅天神,同時也依此判斷當年小米之收成。為了祈求小米能夠豐收,布農族社裡的男子圍成一圈(一般是六至十二人,偶數),一起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族人相信,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因此,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歌聲一開始,其實只有四部合音(mabungbungmaidadumandaza以及mahosngas),但是透過加強胸腔共鳴並拉開後口腔的方式,強化基音聲部以上的泛音,耳朵敏銳的人可以聽到五度泛音,當獻唱群的聲音尚未到達自然泛音大三和弦的位置時,在聲譜儀分析中,就可以看到八部的效果,詳見吳榮順於〈偶然與意圖〉(美育雙月刊140期,2004年,第24-25) 。「八部合音」係某位布農人自稱,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布農族裔阿諾.伊斯巴利達夫老師於14/Dec/2010寫給楊金峯的信件中表示:「『八部合音』之說是不切實際的,的確是族人不太熟諳樂理者所自稱的名詞,又加上採訪者也不明就裡,且順理成章的報導起來。」加重低音共鳴產生泛音的做法,某些聽覺敏銳者可以聽到兩部的「平行複音」,四個聲部的演唱就形成四組平行複音的繁複聲響現象,因而加意予以名之,此不合學術規範:一則,這個名稱不是布農族人普遍性的稱呼;再則,不能因為少數人才能聽到的聲音,而由他人為布農族的文化瑰寶取一新名;最後,若是因為人聲中的自然泛音被加重,而視為多個聲部現象,如此一來,大多數的合唱到底是幾部合音,就很難定義之。

各傳統民族複音唱法大多是複旋律的織體,罕見「泛音和聲合唱」,此堪稱為世界音樂之瑰寶。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